找到相关内容81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

    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  伍先林   提 要:菩提达摩的禅法将证入最高真理的方法分为理入和行入两种,而根据达摩的禅法精神,理体和事行、理入和行入其实本来是不可分的,分而为二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,...体现在壁观理体的一面,而且是要落实到度化众生的实际生活中去,要体现到实际事行中去。顺物和方便就是要在实际事行中随顺众生、防护讥嫌而又处处不著。达摩禅法的这四个方面有依次从理体到事行层层递进、次第展开的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0861485.html
  •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(八)

    以一切现象为事,而以法性为理,其实便是事从理出。这样理便是事之理,而事便是理体的显现,由此而得事理无碍。事与事之间虽有差别,但都是理体的显现,因此便构成了事事无碍。总结上述,便构成了四种法界:事法界、...

    吴淑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265674.html
  • 天台“性具”思想初探

    不可破坏的真实理体而命名的。若从其它方面去描述,可以有十种不同的称呼:从能为诸佛所效法的角度称为妙有;从诸佛能见此妙有之法的角度称为真善妙色;从不著二边的角度称为毕竟空;从其中蕴含的空理非一非异的角度...”看作是性具或心具的“理体”,进而将其与众生之心相结合,形成“一念无明法性心”之心性本体,将“实相”概念理体化和内在化,智顗认为:   实相之境,非佛、天、人所作,本自有之,非适今也,故最居初。迷理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5970493.html
  • 知义法师:如何读《金刚经》?

    不会饿。也就是说,只要能依教(文字)修行(观照),亲证实相是必然的。 其次,对理、事、性、相、本体和现象这几个名相的意义与关系要了解。所谓理是诸法未生之前的实际理体,事是诸法已生之后的事相,但理之与事,如水之与波,名虽有二,实则为一。性是诸法本具的实性,相是诸法缘起的相状。本体即诸法未生之前根本的理体,现象即诸法已生之后的各种形象。其实所谓理,就是性,就是本体,所谓事,就是相,就是现象。 把以上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2076577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三)

    色声香味等,这些就属于事的法界。   理法界是指这一切事相的理体、本源或者本性,也就是万法的根源,讲的是无相的本体。说到理体,那是远离了一切相,你不可能安立它是一、是多、是常、是断、是有、是无、是生、...,一定有个固定的所缘。它要求固定,才起得来分别。万法的理体哪里会住在固定的某一种相上呢?它如果偏堕在一个边上,比如如果落在东边,怎么可能周遍十方一切处而显现?如果落在现在时,过去和未来的相又从哪儿出来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0600325695.html
  • 论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、发展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

    而是紧密联系佛教的终极目标而对万法的本质加以说明。因此,以“实相”为核心的大乘佛教本体既具有一般哲学本体的特点,又是具有宗教品格的可证、可修、可悟的佛之体性,亦即理体。   二、心性本净与心性本不净 ...理论成果有三方面:一是“理体”的确立--竺道生的学说;二是心识的分疏以及心之本性的讨论--“地论”学派、“摄论”学派;三是“一心二门”的心性论模式--《大乘起信论》。在竺道生的学说中,“理”即般若实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3540139.html
  • 识体理体两分与“一分无性”说──法相唯识宗佛性思想论析

    无漏种子界定佛性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。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点上,分析了“一分无性”说成立的理据:其一、以种子说判定种姓之别;二、倡理佛性,行佛性之分;其三,其根本处在于将众生之心性与真如理体的二分,而心之本性,本体内蕴藏的有漏种子则成为二者联结的中介。  关键词:1.唯识宗 2.佛性论 3.种子说 4.识体 5.理体   p. 94 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,一反“众生皆有佛性”思潮而倡“五姓各别”、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1042623.html
  • 本体之性与主体之心如何能合一

    分别,离一切妄想境界,即“无有可遣”,亦“无有可立”,乃湛然常净的圆明心体。它既是作为众生本体的心体,又是佛界、法界及众生界的真如理体,是心体与理体的合一。这就是《起信论》贡献于中国佛学的本体之性与...三界所有的一切染法相离相异的,因为真如不具有任何虚妄心念,因此断离一切法的差别相而唯证清净常一的真如空理。真如理体是平等一味,超越有、无、非有非无、亦有亦无四句四相的,因此心真如“依一切众生,以有妄心,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3255794.html
  • 近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“批判佛教”

    真如一边言从生将来可能证得之“心性”, 而心性本觉是偏于众生之心  而言众生之心内在地蕴着真如理体。  吕先生之所以断定印度佛教心性论的特征为“本寂”, 其立论依据主要有两点: 其一, 他坚决否认如来...“心性本寂”指的是“法性”即真如, 是众生将来可能证得的佛法理体。如果我们以从生当下之心的本性为基点来判定各类心性论模式, 那么, “本寂”之“本”应当作何种理解呢?  显然, 接近梵文原意的“明净”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659638.html
  • 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: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

    对于沉沦于三界或解脱成佛之重要性。  关键词:语言 哲学 唯识宗 意义 ;  究极而言,大乘佛教中的“佛”实际上是一抽象的理体,真如、实相、佛性、法界、法性、如来藏自性清净心,如此等等,均是佛之体性的异名。尽管这一“理体”在不同宗派中的地位不同,它与主体之心的结合方式各异,但所谓成佛就是修现或悟见这一“理体”的规定是相同的。大乘佛教对于“如来”的典型解释“乘如实道·,来成正觉,来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161691.html